“功课做完了吗?”这几乎是每位父母下班回家见到孩子未来的第一句话。它凝聚着爸爸妈妈们的很多期望,又总是包括着不少焦虑。
适合做些作业是必要的,问题是有的孩子讨厌做功课。父母督责过严,就会和孩子关系紧张;爸爸妈妈之间怎么看做法不一,更为家庭增添烦恼。这个头痛的问题折磨着不少父母,他们对自己孩子说:“我跟你一块受罪!”
要正确解决这一问题,就应该拥有科学的办法。
有些话每天说,却未必有成效。假如一位厂长天天下班时守在厂门口问工人:“你定额完成了吗?”这和一回家就问孩子功课引起的心理反感,恐怕是差不多的。为何大家不问问:“今天你什么课上得最有意思?”“你向老师提了那些问题?”“球赛胜负怎么样?”“你借到了什么新书?”……倘若大家对孩子的精神生活表示淡漠,缺少起码的关注,只不过想到营养与成绩,长此以往,孩子的热情与求知欲就会衰退,学习日益被动。关于这一点,国内外不少心理学家早已告诫过老师与父母。同时,对孩子的精神生活缺少关注,还会导致两代人感情上的隔阂,而感情一旦淡漠,心灵就非常难交流了。
有的话孩子听不进,可能是道理过于笼统,假如把道理说得具体些,成效会好一些。
比如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大家:常识遗忘的速度并不均匀,开始学习后的第一天遗忘得最快,可能损失60%,将来则渐渐变慢。因此在学习的当天准时复习加以巩固,对提升记忆效率将事半功倍。父母可把这个道理,结合作业用通俗的语言讲给孩子听,让他们亲身体验,使他们切实感到准时做完作业有哪些好处,从而自愿同意作业。假如只不过笼统地讲学习目的与作业态度,甚至施加重压,恐怕都无济于事。
在少年儿童的学习动机中,兴趣应占非常大比重。这是教育文明化的标志之一(当然有不文明教育:打骂、威逼或利诱)。兴趣有巨大的内趋力,可以引发奔放的热情。人类文明史上卓有建树的伟大人物,对此都有深切感受。在强调兴趣的要紧时,他们总是不怕说过头。
父母假如注意观察,就会发现孩子在做作业时,不时会闪现兴趣的火花,父母要擅长捕捉并准时“助热”。比如初初中生开始学物理、化学,可结合课本介绍一些科学家的传记故事;小学生作文造句,可以帮助孩子创设一些有趣的情景等等。只须有心,机会不少。
大人尚能笑谈真理,何况孩子求知呢?愁眉苦脸是啥事也做不好的。有的父母将一味宣传“苦读”的文章给孩子看,而且好像愈苦愈高尚。笔者常常百思不能其解:伴随人类文明的进步,成年人都在力求愉快地进行生产劳动,大家为何要使孩子觉得念书做作业是“苦”的呢?
除此以外,父母也应尽量把孩子做作业所用的时间和状况告诉老师。从学校的教育角度看来,这正是学校所期待的信息反馈。学校可以据此作出调节。
父母在不懈地引导孩子提升学习效率的同时,还应当劝阻孩子不要常常“挑灯夜战”。在一定其热情的同时,要讲清风险。鼓励孩子分清主次,掌握“弹钢琴”。假如仍未准时完成,父母还应帮助他们消除负疚感,使其心情“多云转晴”,在他感到愉快些时,再不失机会地鼓励他“攻一下”。
什么时间,才能像爱因斯坦老人所说的那样:“学校所规定的作业会被当做一种礼物来同意。”什么时间,更多的父母能看着孩子兴致勃勃地做功课,而露出欣慰的笑容……对于这种教育和谐的向往,不是一种很实质而又美好的家庭理想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