推广 热搜: 幼儿家庭教育  幼教  学习  注意力训练  育儿新知  智力开发  家长教育心得  教育  学习动力  家庭教育帮 

催!催!催!你了解孩子成长有我们的步伐吗?

   日期:2024-09-12     来源:www.hxecu.com    浏览:503    
文章简介:常常被爸爸妈妈催促来催促去,孩子会质疑我们的生活步伐,觉得是自己出了问题,要么渐渐认可爸爸妈妈而变成一个同样焦虑的人,要么以一种极为拖沓的方法生活,以这种被动拖沓的方法表达对爸爸妈妈的愤怒。作为妈妈,台湾女作家龙应台对儿童的步伐格外尊重,她...

常常被爸爸妈妈催促来催促去,孩子会质疑我们的生活步伐,觉得是自己出了问题,要么渐渐认可爸爸妈妈而变成一个同样焦虑的人,要么以一种极为拖沓的方法生活,以这种被动拖沓的方法表达对爸爸妈妈的愤怒。

作为妈妈,台湾女作家龙应台对儿童的步伐格外尊重,她以我们的智慧走出了女人在个人事业与妈妈角色之间的冲突,感动和启迪了无数读者。她在《孩子,你慢慢来》一书中写道:

“我,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,看着这个双眼清亮的孩子专心地做一件事。是的,我想等上一辈子的时间,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,用他5岁的手指。孩子,慢慢来,慢慢来……”

而日常,不少父母没这种淡定的心态,面对孩子的从容、甚至是”磨蹭“,多数父母选择催促、责怪,其实,你知不知道?”磨蹭“是孩子的步伐,应该被尊重的。

允许磨蹭,理解孩子生活的步伐

爸爸妈妈为何要不停地催促孩子呢?由于爸爸妈妈感觉孩子太磨蹭,打乱了我们的步伐,于是反过来打乱孩子的步伐。

少儿科技馆里,孩子在运动传送装置边,不厌其烦地跑来跑去,转动把手,看小球前进、落下、再前进,在旁边的母亲烦躁地走来走去:“老玩一个有哪些意思?再玩这个就没时间玩其他的了!”不容分说,她拉起孩子就走。孩子则不停地挣扎回头。

如此催促乃至代劳的场景,对大部分爸爸妈妈来讲并很熟悉吧?大人一直期望孩子按我们的想法、我们的步伐行事。

其实,大人与孩子的生活步伐、生理步伐与生命步伐都是大不相同的。孩子有我们的步伐,对他们而言,感觉最舒服、最顺畅、最有利的就是适应自然的生理步伐。假如孩子的生活步伐过快,会干扰身体的激素分泌,对身体和心理都会导致损害。

激烈的角逐,让父母忽略掉孩子的“步伐”

周末、节假日,爸爸妈妈让孩子快点吃饭,吃完饭快点做作业、画画、弹琴……孩子们不只在学校里承受着各种快步伐的重压,出了校门依旧不能清闲。父母忽视了非常重要的一点:周末不只应该是放松的日子,也是用来深切知道孩子各种需要的机会,这其中,孩子的步伐问题常见被忽略了。

42岁的李女性在儿子8岁过生日那天大受打击:孩子想要的过生日礼物居然是“一个什么都不需要干的周末”。

她说:“我首次这样真切地感觉到孩子内心的痛苦,这种痛苦深深地震惊了我。”

一个慢性子、爱做梦、做事拖拉的孩子让爸爸妈妈焦虑恐慌,他们好像从孩子平时行为中的反应速度及活跃性中看到了他的以后。最后让孩子认识到这是一种欠缺,从而埋下了以后引起孩子焦虑的隐患。

爸爸妈妈可能看不到这类,他们看到的只有角逐,与将来愈加激烈的角逐,他们变得紧张敏锐,对自己日常的空洞与空虚充满恐慌,于是自然而然地充当起孩子的教练,甚至是魔鬼教练。

孩子的磨蹭需要被尊重

常常被爸爸妈妈催促来催促去,孩子会质疑我们的生活步伐,觉得是自己出了问题,要么渐渐认可爸爸妈妈而变成一个同样焦虑的人,要么以一种极为拖沓的方法生活,以这种被动拖沓的方法表达对爸爸妈妈的愤怒。

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,“不积跬步,无以至千里,不积小流,无以成江海”恰恰道出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。浮躁的、急于求成的社会群体心理,已影响了父母的意识,使他们急于看到结果,这也加剧了他们内心的焦虑。

从孩子的长远进步来看,把角逐早早地引入其生活,破坏性大于建设性:父母和学校给孩子施加重压,孩子身上的这种重压又全部反弹给父母和老师,在恶性互动中,双方都不堪重负。在角逐焦虑环境中成长,并被迫进入角逐轨道的孩子,更容易出现无力感、自卑感和心理失衡。总之,始于童年的角逐极少有赢家。

放慢速度绝不止是为了停下来喘口气,而是为了感知和感受周围,去想象,去考虑。让孩子依据我们的步伐去吃饭、着装,从而让他知道自己是哪个,会做些什么。让他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玩耍,以促进他把事物形象化、定义化,从而区别想象与现实,言语与行动。

这所有可以使他发现自己并知道别人,最后形成对自我与世界的认知。也就是说,一旦学会了正确的方向,其实并无需冗杂的指导与指南,爸爸妈妈便可轻松减慢平时生活的速度。

孩子磨蹭了,父母如何做?

父母要正确对待和认识孩子的“磨蹭”,这点尤为重要。由于有的父母看到孩子磨蹭,大多时候都会觉得是孩子是什么原因,而没从我们的身上找问题,于是对孩子大吼大叫,结果孩子不只不会快,反而愈加磨蹭。其实,孩子的磨蹭与孩子本身没直接的关系,重点是父母的怎么看和做法。教育和改变自己,才是最高境界的家庭教育。

对于天生慢性子的孩子,父母要掌握接纳,尊重孩子的慢步伐,由于天生的性格特点非常难改变。假如强行让孩子跟上父母的步伐,会让孩子失去自信,而没自信是比磨蹭更可怕的结果。

对于孩子不喜欢做某件事情而磨蹭,需要父母有同情心,理解孩子为何不喜欢做这件事情。对于有的不喜欢的事情,孩子可以选择不做。对于孩子不喜欢却需要做的事情,则需要培养好的行为习惯,拟定肯定的规则。

那样,父母在家庭教育中需要培养孩子什么好的行为习惯,又该拟定哪种规则呢?

1、与孩子协商拟定作息时间,培养专时专用的习惯

以早起上学为例,以固定的出家门的时间为节点,父母可以先察看,看由孩子自己完成洗漱、着装、吃饭,需要多长的时间。假如孩子需要半个小时,则提前半个小时叫醒孩子。在实行的过程中,孩子完成得非常不错,需要准时鼓励,形成良性循环;孩子未完成好,再接着探寻缘由。

2、让孩子掌握自己承担后果,培养负责任的习惯

不少父母看到孩子磨蹭,一边唠叨抱怨,一边帮助孩子完成一些事情,譬如整理书包、穿衣等。父母的这类不忍心,日积月累,使得孩子没培养好的行为习惯。建议让孩子迟到几次,被老师批评几次,让孩子掌握自己对自己负责。

3、奖惩结合,培养学习有效率的习惯

譬如,晚上的作息时间可以和孩子商量,分为吃饭、做作业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、洗漱睡觉等几个阶段。在做作业和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两个时间段上实行奖励和适合惩罚。

 
打赏
 
更多>热门阅读

推荐图文
今日推荐
点击排行
网站首页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使用协议  |  版权隐私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排名推广  |  广告服务  |  积分换礼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RSS订阅  |  违规举报